古蜀文明历来让人感到好奇,而在大邑县,就藏着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古蜀遗址——高山古城遗址。它位于大邑县原三岔镇赵庵村古城埂,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以及墓葬、人祭坑、奠基坑、水井、建筑遗存等遗迹。
遗址发现的过程,也十分具有戏剧性。2003年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陈剑一行正在大邑县盐店古城遗址发掘,一位邱姓村民不经意提起了一件事:在他一个亲戚的家乡也有两条“土埂子”,与盐店古城相似,地点不远。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敏感陈剑立即赶至当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条基本垂直相交的土埂,宽度约20—30米,高出地表1.5—4米。这就是后来确认的东城墙与南城墙的转角部位。
高山古城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面积约34.4万平方米,考古面积近200万平方米;通过对东城墙的解剖,初步确认该城墙修筑于宝墩时期(4600年前至3700年前)。考古专家将其确定为新石器时代的古蜀人聚居地,距今4600多年,甚至早于三星堆和金沙的城邦。
考古专家发现了89座墓葬,一座人祭坑。遗骸有成年人也有未成年 人,成年人骨身高在1米7左右,与现代人差别不大。对于古蜀人是欧罗巴人种还是蒙古人种,人们一直都在猜测。不过现在专家已经检验出来了,古蜀人就是属于蒙古人种。
人们还发现了一处人牲坑,坑内有一名儿童的骸骨,大约10岁左右。由于人牲坑处于西南城墙的转角附近,专家们认定这是用于修筑城墙的奠基祭祀仪式。为何会有如此可怕现象?远古时期,人们生产力不发达,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会用捆绑活人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人口、牲畜的增殖和庄稼的丰收。
作为美食之乡的四川,大家一定想问,古蜀先民们吃什么呢?考古专家发掘出了一处堆满陶器的灰坑,被称为“宴飨坑”,即先民举行聚餐仪式的场所。这里出土了几种动物的骸骨:猪的头骨、狗的肋骨还有鱼鳃骨,说明先民已将它们驯化,并作为食物。还发现了水稻、黍、粟、薏米、苍耳等植物的种子。其中水稻占90%,说明水稻是主食。也证明了高山古城遗址受长江中游影响较大。
作为美食之乡的四川,大家一定想问,古蜀先民们吃什么呢?考古专家发掘出了一处堆满陶器的灰坑,被称为“宴飨坑”,即先民举行聚餐仪式的场所。这里出土了几种动物的骸骨:猪的头骨、狗的肋骨还有鱼鳃骨,说明先民已将它们驯化,并作为食物。还发现了水稻、黍、粟、薏米、苍耳等植物的种子。其中水稻占90%,说明水稻是主食。也证明了高山古城遗址受长江中游影响较大。
考古专家们发现部分遗骸中没有了上颚侧门齿,这种“拔齿”现象与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遗址相似,双方可能有某种关联。
此外,部分遗骸有明显的骨骼错位现象,可能是在死后曾被捆缚,不过因年代久远,未留下绳索痕迹,但是人们发掘出了多个陶制纺轮,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在遗址中,出土了一只有镂空雕饰的象牙手镯和3枚核桃。其中,这3枚核桃均位于主人的手边、脚边。令人震惊的是,核桃表面有一层包浆,这是被长期把玩的标志,证明古蜀人已经将核桃当成了文玩。而历史记载,中国玩核桃历史起源于汉朝。高山古城遗址将中国人玩核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千年!
高山古城遗址历史之久、藏品之丰富、保存之完好,世所罕见,已经入选了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2015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本文来源:文化大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