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我市新增1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系既往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订正)。
截至3月26日24时,我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53例,累计出院141人,死亡3人,现有9名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尚有密切接触者545人(含外地确诊病例在蓉管理的密切接触者)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 患者:女,62岁,我市龙泉驿人,常住美国佛吉尼亚州。3月22日自美国纽约乘坐CZ300次航班到达广州,3月23日乘CZ3377航班抵蓉。入境时患者体温正常,无异常症状,转送至集中隔离点接受医学观察。3月25日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诊断为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立即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因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异常,综合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测结果和影像学检查,3月26日订正为确诊病例。
根据四川省区(市)县疫情高中低风险分区分级标准,全市22个区(市)县均为低风险区(机场直接转送至集中隔离点或医疗机构的境外输入病例不影响各地风险分级)。
(截至3月26日24时)
3月25日0时起,四川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四川省183个县(市、区)都处于低风险地区,防控形势稳定向好。大家都非常关注,如何科学佩戴口罩的问题。 
四川省卫生系统相关专家谈到佩戴口罩要讲科学,该戴的地方必须戴,不该戴的地方不用戴,不用时时、处处、人人戴口罩。 不该戴时戴口罩,往往是由于恐慌和压力所造成,既不方便工作生活,又是不必要的浪费。 在“1+1+12+9”中,“1”是指一个原则,即在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情况下,可不用戴口罩。 另外一个“1”是指一个建议,即随身携带口罩,装在小塑料袋内,或者人员密集场所,或者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时(小于1米),或者身边有咳嗽、打喷嚏的人,可自行佩戴口罩。 “12”是指,12种不戴口罩场景。
1、田间地头、森林滩涂、牧场草原等农林牧副渔户外劳动时; 2、建筑工地、野外勘探、高空作业等户外人员不密集的地方劳动时,但是要求必须佩戴口罩的特殊行业、岗位除外; 3、本单位(公司)日常工作时,如果员工均无发热、干咳等异常症状; 4、人员固定且参会人员均无发热、干咳等异常症状的会议; 5、在户外空旷的地方,比如公园、景区、绿道、大街等; 6、在人员稀少的地方活动,比如走路、散步、骑车、购物等; 7、居家且家庭成员中均无发热、干咳等异常症状时; 8、室内、外运动时; 9、在个人独处,比如一个人在办公室、实验室、库房; 10、独自开车时; 11、健康的家人、朋友一同乘坐私家车时; 12、一岁以内的婴幼儿一般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9”是指,9种要佩戴口罩场景。 1、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 2、与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病人接触的时候; 3、在医疗机构就诊或医院探望病人时; 4、在机场、火车站、高铁站等人口密集场所; 5、乘坐出租车、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6、在密闭和人员密集的商场、超市、银行、理发店、美容院等公共场所; 7、医疗机构、餐馆、酒店、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工作人员; 8、从事疫情相关的疾控、警察、保安等人员; 9、出租车、公交车司机、空乘人员等工作人员。  专家提醒,除了科学佩戴口罩,普通公众还需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通风,不随地吐痰,注意咳嗽等,保持良好作息,加强锻炼,注意营养,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这些不管是疫情期间,还是平时生活中,都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