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一直给人的感觉是超凡脱尘,清静自然,而道教的庙观大多隐于高山密林中,远离世俗纷扰,正如古诗词中所写“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所描绘的意境。山因观而闻名,观依山而修建,国内的道教名山很多,世人皆知四川境内有青城山,但却不知在青城山外30公里处还有一座道教仙山,此山的道教文化历史比青城山的道文化还要早,它就是大邑的鹤鸣山。 https://m.v.qq.com/play.html?vid=b0866hfts0r&ptag=v_qq_com%23v.play.adaptor%233 大邑鹤鸣山道观
鹤鸣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鹤鸣乡三丰村,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东汉顺帝时,沛国张道陵入蜀鹤鸣山修炼创道,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称其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鹤鸣山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的朝圣地,被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它与昆仑山一脉相通,是道教神圣的祖山镇佑之山,地位尊圣。
从鹤鸣山往西北行约10公里,便是蜀中佛教的早期圣地——雾中山,两山一脉相连,雾中山的开化寺为佛教南传第一座寺庙,而鹤鸣山则是道教的发源地,两座山峰看似巧合却又充满玄妙,也造就了鹤鸣山仙风道骨般的不凡景致。
鹤鸣山自古便是高人隐士的修行隐居之地,先有老子李聃后人在此隐居,后有著名道人陈抟、张三丰在此修道,在西汉末年,道教教祖张道陵在此得道并创立了“正一盟威”之道,即“五斗米”道,由于大多数人认为张道陵创教之地便为道教的起点,所以鹤鸣山又被称为道教的发源地,也称“道国仙都”、“道教祖庭”,关于发源地一说也有很多争议,但是根据中国历代历史文献考证这一说法是成立的。
道教自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道后,又传道青城山,可以说道教起源于鹤鸣山,发祥于青城山,但是鹤鸣山的名气远不及青城山。据资料介绍,曾经的鹤鸣山上庙观规模宏伟,只是近百年来被毁坏殆尽,虽然近几年来已逐渐恢复了曾经的局面,但已没有了昔日的繁华鼎盛。
鹤鸣山上的道观依山而建,从山下依次往上殿宇重重,从古柏掩映的山门迎仙阁进去,全程石梯路段,十分适合散步休闲,观内建筑多是新修的,外观装饰看起来似乎缺乏古朴,但是那些随处可见的参天古木见证了道观曾经的古老,为观内增添了些许幽静。
山门后是斗姆殿,殿高两层,殿中供奉道教中的女神斗姆元君,但是斗姥神像位于大殿二楼,在大殿转角处有楼梯相连,一般人不容易发现。殿中的斗姥神像三目、四首、八臂,面目慈祥,造型十分少见。
斗姆殿后是道观的主要建筑三圣宫,气势巍峨的宫殿位于高台之上,高台正中的“道法自然”四个蓝色大字赫然醒目,殿内中间供奉着道教最高神灵“三清”神像,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左右偏殿各供奉三丰真人和纯阳真人。
在三圣宫后有一株树龄已经有700多年的古柏树,树高35米,仰首而望才能看到树顶,此树是明朝时期张三丰到鹤鸣山修行期间亲手所植,相传曾有千只云鹤栖息在古柏树顶,现在古柏周围红缎缠绕,并取名“三丰柏”,视为吉祥之物,俨然成为观内一景。
从古柏旁的石梯继续上行,便到了天师殿,天师殿内供奉着道教教祖张道陵,人称“张天师”,在天师殿前有一口井,取名“神泉”,旁边有石碑刻字介绍:“天师神泉、源出神台、甘泽清冽、玉液天然、明目养心、美发颐颜、增智醒脑、益寿延年”,并在一旁备有纸杯,供游客自行取水饮水。
天师殿后便是最后一重殿玉皇殿,顾名思义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神话中似乎是地位最高的神,主宰着三界芸芸众生,所以它的大殿居于众殿堂之上,位置最高,但是在道教神仙排行中“三清”位列第一,其次才是玉皇大帝。
鹤鸣山不算高,从山门到玉皇殿的登山石梯也不算费力气,进入道观也没有门票,作为道教的发源地,现在的鹤鸣山道观看起来似乎与它的身份略有差异,但它是一处很好的休闲人文景观地,与闻名天下的道教发祥地青城山相比可能由于青城山因为无论是在交通便利程度,还是旅游资源丰富程度上,或是政府宣传力度上,青城山确实更胜一筹。但是在鹤鸣山上,确实还是有灵气的。,鹤鸣山也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