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中,坚持抓点示范,将社区发展治理理念、手法和机制融入不同类型社区,探索出“六化建设”工作法,助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全面深入开展,呈现出一批颜值高、有温度、治理成效明显的“美好社区”,实现了“社区变化大、居民感受深、社会认同度高”。
引进专业团队,整体策化专业化 公开招募社区规划师(团队)10余家,鼓励乡镇(街道)设立社区规划师工作室,组建“社工+专业规划师+居民”社区规划专业团队。社区规划团队运用社工理念,多方征集意见建议,全面深入梳理社区人文、历史、资源、产业及需求,根据公共空间形态,形成社区整体策划方案,经县委社治委统一审核备案后,个性化、差异化开展社区营造。
  
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去一改”亲民化改造,规划公共服务、物业服务、教育培训、志愿服务等功能区并以软隔方式布置,打造开敞、温馨的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进公共空间亲民氛围营造,在街区、广场、院落等场所,实施众筹文化墙、微菜园认领、老物件捐献等营造项目,将传统文化、生活场景和生活习惯用美学手法表达,实现群众可参与、可进入。
 
开展城乡结对共建,发动机关党员和驻区单位党员2000余名到社区报到,认领社区服务项目3500个,与社区共建共享。下沉部门力量,统筹政策、资金、人员、服务到社区,形成示范建设合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鼓励驻区单位、物业公司、企业家协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主体参与,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活服务。发动群众参与,依托“最美阳台”“最美院落”等十大创评活动、“红手套”志愿服务、社区文化艺术节、传统节日氛围营造等载体,吸纳群众广泛参与,增强群众主体意识和归属感。
  
出台支持社工人才队伍发展政策,鼓励社区专职工作者参加全国社工人才考试,示范社区两委人员持有社工资格证占比达11.65%,推进社区干部社工化。启动县乡村三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财政预算360万元资金专项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和自组织,19个县级示范项目落地到社区,促进社会组织社区化。充分挖掘居民骨干、身边能人、工艺匠人和公益志愿者,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自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引导居民骨干组织化。
 
全面梳理服务事项,明确事项承接主体,实现服务项目化、项目标准化。落实社区减负增效,建立社区事务准入审核机制,在沙渠镇探索服务站与社区分离,撤销镇便民服务中心,下沉人员到社区服务站,为居民提供90项直办(或代办)事项,促进社区服务职能回归。引进和培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及社区保障资金购买的公共服务,在符合条件的社区(小区)聘请专业物业公司,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驻区单位(企业)、各类社会力量到社区认领服务项目,社区居民和社区自组织参与社区“微项目”,形成权责清晰、各尽其能、协同发展的局面。
  
实施党建引领集中攻坚,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议事制度,推进党的领导与居民自治有机结合。探索社区投入机制,建立社区保障和激励资金双轨并行机制,积极探索设立大邑社区发展基金,试点设立社区“微基金”,撬动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社区发展治理。探索形成“1253”(一个中心、两级统筹、五项把关、三级监管)社区沉淀资金规范管理使用机制,有效激活3800万元社区沉淀资金用于社区发展治理。大力发展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企业,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种子社会企业和标杆社会企业,增强社区造血功能,形成社区长效运营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