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家
春节来临,不管假期再短,路途再难,也要回家。有人徒步40多公里,有人骑行700多公里,有人握着站票也要挤上回家的列车。家是信仰,也是心灵的方向。
2019年1月21日,春运拉开持续40天的大幕。 数据显示,今年春运旅客预计突破29.9亿人次。 
回家,对家住大邑的我们来说,再正常不过。它可能是每天乘公交的一次刷卡,又或是路边打的时的一次招手。偶尔的一次堵车,让回家的渴望增强了一些 
踏进车站的候车室,一眼望去是拥挤的人流,扑面而来是厚重的思念。在这里,回家的迫切与渴望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时间
时间,对于在车站候车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一切都是依照时间线在走。

清晨6点,汽车客运站的下客车道内已迎来了一波小高峰,为了能赶上班车时间,不少人选择了直接打的,大包小包的行李塞满了出租车的后备箱。

还没买到车票的老大爷,也一早赶来了车站,盯着大屏幕赶紧找找自己回家的班次。对上了年纪的他们来说,网上购票有些困难,于是采取了最原始的当天前往车站购票的方式。就算得等上好几个小时,也得回家。

候车室里已有不少旅客在此等候。在这里,被看的最多的便是时间,一遍又一遍的看,回家的心情也更加的迫切。

实在扛不住困意的他们,戴上耳机,设好闹钟,闭上眼睛小睡一会。

无论怎样,总还是有错过车的乘客。得知自己回家的火车已经开走,眼神里难以掩盖的是悲伤。

为了避免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选择了提前两三个小时就来到车站等候。确保自己一定能够乘上回家的火车。
时间观念在这里尤为突出。火车的发车时间、需要等待的时间、班次晚点的时间,哪怕晚了一秒都有可能上不了车,回不了家。
在这里,最显眼的是行李
春运过程中最多的,恐怕是熙熙攘攘的人流。但比拥挤的人更显眼的,是一个个比人还大的行李。

大姐弯腰费力也要背起的,是回家的行李。快过年了,总得给留守在老家的子女,带去一些新衣裳、新玩具,为了能让他们开心,再重也要扛起来带回家。

旁边的大哥,给孩子带回去的是一个大机器人。在自己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让孩子有所陪伴。
 
除了行李箱,蛇皮袋在这里是最常见的东西。行李实在放不下了,就都硬塞在结实的蛇皮袋里。相较于有轮子的行李箱,虽然要累些,但极大程度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十几年来每年都要回家,带的行李越来越,年纪越来越大,回家的迫切心情却有增无减。上了年纪的大爷,没法再像年轻时候那样肩扛一个,手拎一个,于是用起了原始的劳动工具“扁担”。

不管怎样,带回去的行李中必不可少的,是路上的食物。方便面是候车室里最普遍的食物,老少皆宜。赶车路上,也顾不得吃的好不好,饱了就行。
 
饿了的孩子来碗红烧牛肉面,关于春运,他们的记忆就从平时极少吃的方便面开始了。

不想吃泡面的乘客,给自己来了碗面条。热腾腾的面条在候车室里不断地散发着味道,这里没有明确的一日三餐时间点。饿了就吃,热水前泡面的人们时刻都能看到。
路途遥远的乘客会为自己旅途中带上一些鸡爪、牛肉、花生,路途中边吃边聊,回家的路也变得有趣了起来。
回家的路上,沉甸甸的行李中有着给孩子带的礼物,给父母带的按摩器,给家里置办的生活用品……在我们眼里,装满的都是对家的想念。
在这里,最渴望的是回家
春运期间,在车站以及候车室发生的一切,都透露着人们最迫切的渴望——回家。

家住四川的老刘提前两个小时就来到了车站,两个小时后等待他的是1600多公里的行程。为了能省点钱,他选择了24个小时的硬座。
长期从事建筑行业在他手上留下来太多的痕迹,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对家乡和家的思念也日益加重。不管今年有没有赚到钱,都要回家。

来到这的人们都奔向了各自的家,而无法回家的人在异乡过年心里也有着说不出的滋味。在候车室里,这种反差其实尤为直接。

老高干“红帽子”这一行已经十几年了,同样也是他不回家过年的第7个年头。每天不断搬上火车的,是别人的行李。

“心里痒痒的”是老高沉默了两秒给出的回答,在心里到底是怎样的一番心情,我们便无从得知了。

在广播声中,一拨又一拨的旅客终于熬过了等待的时间,收拾好行李检票后走上了站台。相较于疾驰而来的火车,他们的心恐怕早已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
祝踏上回家路的朋友一路顺风, 让我们回家团个好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