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金巷子、金土坡、金洞子,真有神秘历史吗?
据传金土坡、金洞子出金,金巷子卖金!
金巷子在成都市大邑南街之左,约二百余米长。穿过金巷子就是东壕沟街南段。地理位置
金巷子图 (2019)
现今已改名为金巷正街
金土坡在大邑城西北五里,是古邛崃山脉余脉往西南延伸的一部份。金洞子在金土坡山脉往西南延伸约五里,粗石河的出山口处。三个带金字的地名完全排列在一条线上,十分让人称奇!金土坡(现今金土坡公墓群照)
在一条线上的三个地名何以都带“金”字呢,历史上有没有任何文章这样设问?三个地名有没有任何出处?采访民间诸多人士,均言有神秘传说。
中国历来是佩戴金银首饰既显示财富又避邪化毒的国度。而大邑在唐代建县,又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金巷子形成了一条炼打生产金银首饰的巷子。
于是这条街就被叫成金巷子了。但在大邑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大邑众多少数民族或迁徙,或消亡,或同化,发展至明清已是大汉族一统的邑地,佩戴金银风气逐步销声匿迹,只留下一条古老的金巷子给今人以无限的神妙想象。
据上辈人讲,金巷子还是卖沙金的巷子,这些沙金来自金土坡、金洞子、金星乡。每当生意兴隆时,巷子里的卖金摊点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当年的金巷子,窄得两人对过都得打挤,中间一溜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坑坑洼洼,一到赶场天,金巷子就更加难以过人了。往来客商要想通过金巷子,都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情。。
于是,窄窄的金巷子就窄出了许多故事,至今还传为佳话。巷子边的茶园里,一群耄耋经常摇头晃脑,罢着金巷子的奇闻异事。其中一则传得神乎其神。说是某年某月赶场天,一位用独轮车推着木材的鹤鸣山武僧,硬要闯过摩肩接踵的金巷子人流,去文明街交易柴火。人们对这位中年武僧十分不满,说金巷子穿过去就是文明街,你就得讲文明才是,这样作不对,有失鹤鸣山武僧体统。
然而武僧还是凭着自己的武功,对着金巷子人群硬冲过去。这时街沿上坐着的一位九十多岁的老汉,将手中长烟杆勾住独轮车前杠,只轻轻一挑,独轮车就滑到街坎上边,歪了几下栽倒了。
武僧才知道遇到了高人,连忙打拱:“有眼不识泰山,有眼不识泰山。” 老汉 看也不看他一眼,只说了句:“是鹤鸣山武僧吗? 你这德行。” 就对着那些拥挤的人流,看还有那些敢于破坏金巷子秩序的霸道人物出现……武僧只好站立老汉旁,等着散场后的处置。而此时金巷子炼打首饰与卖买金子人流正水泄不通。这个传说说明好秩序必须有人伸张正义。
在金土坡以及金星乡一带溪涧中常年淘沙金为生的淘金人,他们将河中的沙子一遍遍过滤冲刷,沉淀出沙金来,隔三差五地来到金巷子摆摊设点,卖给打金行老板。也需要好的秩序进行交易,那个老汉,则成为了金巷子好秩序的化身了,一直以来不敢有人在金巷子兴风作浪,欺行霸市。
大邑淘金,虽比不上那些知名地方赚大钱,但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民不聊生的兵荒马乱的岁月,也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正是因为这些淘金人,使金巷子热闹非凡,使金巷子的地名长久传,一直到今天不变。
相隔金巷子十余里的金洞子,则是直接在粗石河边打洞挖金。其挖金含量有多少,哪个朝代开始挖此洞,挖出的金子怎样在金巷子交易,一直是个谜,一直无人说得清楚。有人说记得上世纪红卫兵的年代,大家集结金洞子边,开批判会狠斗封资修乱想发洋财,对着金洞子念批判文章,呼口号,吐口水,震得金洞子发出呜呜的回响。
会后出于好奇,伙同我的兄弟一起钻进金洞子想探个究竟。我们在金洞子里钻了许久,却没有个头,斜斜地往粗石河右边山岩里钻,只觉得金洞子越来越深,越来越黑,最后因为害怕,兄弟俩赶快逃出了金洞子。
现今金洞子已被水库之水淹没成汪洋。金土坡、金星乡也没有了淘金人,金巷子也在原老巷子的基础上拓宽了十多倍。一百米长的金巷子左右因为有两所学校,所以从早到晚人流如潮,水泄不通,各种小吃,各种名称的文具商店、书店使金巷子变得异常热闹,金巷子的意义早已随历史的变迁而退出了历史舞台。又因为西面大南街打通了与围城路西段的对接,金巷子变成了金巷正街,西延线就称作金巷西街。
金巷子、金土坡、金洞子这三个大邑历史上有来头的地名,一代又一代沿袭到今天,使我们今人生出了诸多联想,祖先们对地下资源惊人的原始认知联想,是怎样将他们的智慧在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浸润的联想。可惜的是我们的史籍从来都是略古详今,致使后来者只能联想出些许感慨。如果这三个地名能有详尽的资料渊源保存到今天,读来是多么的绕有兴味。
然而地方志书就是找不到来龙去脉,只能成为在茶余饭后对家乡历史懵懵懂懂的谈资。
今日大邑县城的金巷子,让我们见证着她的古老繁华和苍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