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关于减税降费问题: 4月1日减增值税,5月1日降社保费率!
财新周刊记者:我想提问关于减税降费的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减税降费的举措,不少企业家反映企业税收依然很重,今年政府出台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我想请问您认为企业能得到实惠吗?财政可持续吗?
李克强:近几年我们利用营改增等载体,平均每年给企业减税降费一万亿元,三年三万亿元。应该说,我们减税的规模是比较大的,今年下决心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把增值税和单位社保缴费率降下来,减税降费红利近两万亿元。这可以说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举措。
这样做有利于公平,因为按照规则各类所有制企业普遍能从减税费中受惠,而且政策效率很高,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场主体。4月1日就要减增值税,5月1日就要降社保费率,全面推开。我看还没有其他办法比这种办法给企业带来的感受更公平、更有效。
刚才记者问,这样做财政可持续吗?这我们也是认真算过账的。我们是给制造业等基础行业、给带动就业面最大的中小企业明显减税,这实际上是“放水养鱼”、培育财源。
我们前几年营改增过程中起先也是财政减收的,但后来税基扩大了,财政收入增长了。现在看,我们还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这也是一项改革。
从趋势看,应该给实体经济、给企业让利,让他们在国民收入分配的蛋糕中的比例更大,这样能更多带动就业,让就业人群增加收入。
为此,政府就要过紧日子,就要让利,政府的存量利益也要动,得罪人也要动,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这样财政才更可持续,反过来讲可能就要打问号了。我们这样做,不是说在预支未来,恰恰是在培育未来。
关于民生问题: 民生是天大的事情,养老托幼应引起更大重视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几年中国政府一直在着力改善民生,但是在民生领域也会听到一些抱怨。明年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除了脱贫之外,民生领域我们能有哪些实实在在的期待?政府对解决民生问题究竟是怎么考虑的?
李克强:你问的问题很大,因为民生本身就是天大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持续地改善民生,抓住民生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一件一件去做。现在大数据显示,“一老一小”的问题,就是养老服务、托幼服务有困难。这个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更高的重视。
现在中国老龄人口,如果60岁以上算,近2.5亿人,65岁以上有1.7亿人,6岁以下儿童有上亿人,他们的服务问题涉及到绝大多数家庭,但是我们这方面的服务供给是不足的。
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以后,托幼难更突出了。养老机构现在能提供的服务,每百人只有三个床位。有的大城市统计,可能要到90岁以后才能等到养老床位。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即便继续加大养老机构、多功能幼儿园发展的力度,但还是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
怎么办?我到一些地方去调研,发现已经有好的经验,就是重点发展社区的养老托幼服务,这样可以做到就近可及、普惠公平,只要安全可靠,大家是欢迎的。所以,我想还是要创新机制,对接群众需求,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比如说,提供公租房,让那些从事助餐助行、日间照料、康复、老年大学等的社会力量免费使用,还可以给予水电气的费用减免,可以减税免税,因为他们实际上也是帮政府共同解决民生之难。
社区工作人员、政府的有关部门要保障公平准入,把主要的力量放在公正监管上,确保这些服务是安全可靠的,对那些违规的要坚决逐出市场,让老人、孩子、家庭都放心安心。
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孩子们有幸福的童年,那就有千家万户幸福愉悦的家庭,也可以让青年人或者中青年人有更多的精力去就业创业。
当然,民生方面的问题还很多,我们会抓住重点难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去解决。 减税降费和简政、公平监管,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举措
新华社记者: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提出了改革要再出发,现在国内外对中国加快改革有许多新期待。请问总理,今年改革会有什么具体的行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会有哪些新举措?
李克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惠及了亿万中国人民。这条路我们会继续走下去,而且应该越走越深入、越宽广。也就是说,我们要继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政府要坚持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以实际行动、具体举措让改革成果不断显现。
政府的改革应该是更好地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要围着市场做文章,不是老给市场下指令,让市场做什么,而是要把市场的活力激发出来。这次我在参加两会的时候,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出来希望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给企业好的营商环境、公平的营商环境,市场就会发挥自身的力量。应该说,我们这几年通过“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的优化是取得成效的。去年有关国际组织把中国营商环境的排名,提升了30多位。但社会上也有呼声,营商环境改善得还不够,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倾听这种呼声,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好了,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就会更大释放出来。
改善营商环境,还是要放管结合并重。放就是要平等地放,不能搞三六九等。我们减少审批程序、办证办照时间,应该说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原则是一视同仁的。现在开办企业拿营业执照的时间,经过几年努力,已经从22天降到了8.5天,今年要力争降到5天,有的地方可以降到3天,目前有的发达国家才1天。我到基层去调研,有不少企业反映,拿到营业执照以后还需要很多证,这是所谓准入不准营。我们要采取措施,除了涉及公共安全、特种行业之外,都应该拿到营业执照以后就可以正常经营。政府的监管部门可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甄别辨别,需要发证的发证,不符合资质条件的,该逐出市场就逐出市场。
宽进就要严管。公平的准入,公正的监管,这是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如果我们监管不到位,那些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假冒伪劣、恶意拖欠款项的行为就有可能肆意妄为。我听到这次两会上一些政协委员反映,他们遇到的是打官司难、讨债难,政府的监管不到位。监管要把规则公开透明,让被监管者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监管不能搞选择性监管、任性监管。要形成一种放和管结合、有效的制度性安排。
说到政府的规则,监管要公正,个人的隐私也要保护。这就使我联想到刚才彭博社记者提了一连串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我要明确地回答你。你说中国政府有没有要求自己的企业去监听他国的信息,我不知道指的是监听政府的还是公民个人的,反正有一条,这样做不符合中国法律,也不是中国行事的方法,现在不会有,将来也决不会有。
回到新华社记者刚才关于营商环境的提问上。我可以这么说,减税降费和简政、公平监管,这是我们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激发市场活力的两个重要的关键举措。目的还是要让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而且活力四射。
关于就业问题: 对重点人群保障就业,确保不出现零就业家庭
人民日报记者:去年以来,一些企业存在裁员的情况,有的内外资企业开始向境外转移。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反映,他们想招一些合适的技术工人却很难。所以请问总理,您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李克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中,就业会始终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我们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劳动力1500多万,未来几年不会减,而且还要给几百万新进城农民工提供打工的机会。今年我们确定要确保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在1100万人以上,实际上我们希望能够实现去年的实际规模,也就是1300万人以上的就业。
所以,我们把就业优先的政策首次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为宏观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不管是减税、还是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就业来进行的。有了就业,才会有收入,才会有社会财富的创造。
我们说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首先是要保就业,不许经济滑出合理区间,就是不让出现失业潮。我们要多措并举,对一些重点人群要继续保障他们就业,像大学毕业生、复转军人、转岗职工等。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又达834万,比去年还多,创历史新高。我们还要确保不出现零就业家庭,对那些容纳劳动力比较多的企业要给政策优惠支持。我们还要推动创新创业创造,用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好不好,这本身也是经济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
政府工作报告主要讲了保障城镇新增就业,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农民工就业。中国现在有2.8亿多农民工,而且每年是以百万计的数量在增长。他们是许多产业行业的主力军,农民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打工收入。农民工的身后可以说有无数家庭的期待。讲到这里,我就想起两年前到我国东北一个中型城市的建设枢纽工地上去考察,有一个印象至今挥之不去。在寒冷的天气里农民工在施工,其中有一位农民工跟我岁数差不多大,我和他对话,他就希望一条:多加班,多挣钱。我说为什么?他说他的一个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他要挣钱使孩子安心学习,并且学习好。我从他的眼神里面看到他对下一代、对未来的期待。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这40年来有如此巨大变化,教育的确起了巨大支撑作用。所以我们要善待农民工,不仅要给他们提供打工的机会,而且要保障他们应有的所得。现在不时发生农民工欠薪的问题,我们要立法规,坚决打击那些恶意欠薪的行为,确保农民工打工有机会,而且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要看到他们的身后是无数家庭的希望。
关于医疗问题 缓解看病贵看病难,今年要尽力做两件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们注意到,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享受不到优质医疗资源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那些得了大病的患者,给他们的家庭带去很沉重的负担。请问总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政府还有哪些有效举措?
李克强:看病确实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尤其大病是民生的痛点。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我们国家的确存在。这几年来,我们经过努力,不仅建立了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制度,而且在此基础上,由政府和居民共担,购买大病保险,建立了大病保险的机制,这是可以缓解大病患者特别是困难群众负担的一个重要举措,在世界上也应该是一个创举。
去年我们就听到许多关于抗癌药贵的呼声,我们通过减税等多种办法,让17种抗癌药降价50%以上,而且纳入医保,这让癌症患者特别是困难群众大大减轻了负担。这方面的事情,我们能做的都应该去做。
今年我们还要做两件这方面的事,并且要尽力。
一是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门诊用药,纳入医保,给予50%的报销,这将惠及我国4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我到基层去调研,有一些人告诉我,他们得了这类慢性病,每天都不能断药,负担很重,有的把养老金相当一部分用来买药,我们要努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二是要提高大病保险的起付线,提升大病保险的报销标准。现在近14亿人都进入大病保险了,要让更多的人、上千万的人能够直接受益,因为我们这个大病保险是有倍数效应的。要看到,我们的医保虽然覆盖全民,但是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5万元,遇到大病靠自己扛是很难的。所以政府和社会要共同出力,缓解这个民生之痛。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
来源|新闻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