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镇清波古镇新场第一, 江分数堰水乡四川无双。” 这句话,形容的正是新场古镇。
新场古镇保存着约20万平方米清代、民国时期的川西民居建筑,是四川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西蜀水乡古镇,被誉为“最后的川西坝子”,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这里保留下了传统川西生活味道和独有情调。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新场将以“电影小镇”为核心,通过文创产业孵化+特色主题旅游,为古镇注入新的活力。
雪山之水润泽千年小镇
据史料记载,新场古镇最初始建于东汉时期,在明清时期尤为兴旺。新场在明清时期名为思安寨,后改名清源市,民国时期称新新乡,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后因建制撤销,更名为新场镇。
从高空俯瞰,新场古镇呈一个船形。站在永安廊桥上,䢺江江面宽阔,江水滔滔奔流不息。天气炎热,河风吹来,凉意习习。
上世纪20年代,文人陈凤鸣到新场办学,为新场撰联:“清气接雾山,霞蔚云蒸,人文焕发;源头来䢺水,地灵人杰,明哲挺生。”岁月流淌,近百年过去,这句对联,依然是如今新场古镇的写照。
民居展现川西建筑美学
古镇核心区街道布局主要包括上正街、下正街、太平街等主要街道,为“二纵、二横”“七街六巷”的井字形格局。漫步在古镇,主街道两侧民居建筑,开口窄但进深长,比一般乡镇房子更为高大,大多为镇楼形式,下方是商铺,上方为居储。街道也比一般古镇宽,几条主要街道上,两辆汽车并行都绰绰有余。
在新场,还保留着包括刘成勋故居、李氏古宅、广东会馆等多个重点文化遗存。其中,当地乡绅李怀芬于1921年兴建的李氏古宅,堪称建筑艺术精品。整栋古宅占地3000余平方米,聘请了当时的名工巧匠进行设计修建,前后历时4年多才完成。
古往今来集市仍未散场
在“最后的川西坝子”,留下来的除了建筑,还有生活的闲适。随着时代变迁,小镇虽不复往日繁荣,但其集市文化却一直保留下来。
如今逢每月的2、4、7、10日,附近的群众都会挑着箩筐、背着背篓来这里赶集。现在的新场集市,还形成了茶市场、禽市场、竹编市场等几个不同主题小市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叫卖方式。
与集市一同流传下来的,还有老街美食。而最出名的,当属血旺。根据当地老人回忆,在清朝年间,新场就开始设铺卖猪血旺,还专门邀请了一位当时丰都县的血旺大师马赢全来传艺指点,形成了独特的选旺、制旺工艺。由于血旺价格便宜,且麻辣鲜香,很受来往船工们的喜爱。虽然船工们渐渐消失了,但血旺却是愈加兴旺,如今新场镇上,不仅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血旺,还诞生了好几家名店,一到节假日,慕名而来的吃客众多。
打造升级版电影小镇
与一些过度商业开发的小镇不同,在这里,原住民达到70%以上,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味道。编织竹篾的老人、坐在板凳上写作业的小孩、躺在路边晒太阳的猫、冒着烟火的炉灶……这个充满市井味道的小镇,历史文化气息浓厚,孕育出了独特的人文情怀。最近几年,吸引了一些剧组到这里取景拍摄。
新场镇党委书记杜川介绍,今年,新场已确定了将充分利用古镇自然和人文资源,进一步融入文化创意,打造中国“电影小镇”。
据了解,7月上旬,大邑县已与多家企业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中国“电影小镇”、天府时光国际休闲度假区、新场国际音乐村、邑朵影视体验城等6个大型项目,计划总投资将达到160余亿元。
其中,在“电影小镇”打造方面,将新建电影博物馆,展陈几十万件国内外电影收藏品。同时,在古镇外,将建设一个外景拍摄基地以及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来自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家团队已进场开展工作,预计今年将完成相关编制和设计工作。”杜川介绍,镇里也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对全镇文化遗存等完成了再次梳理。(原载《四川日报》2018年7月27日14版)(来源:今日大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