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过年了, 网上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息。 从春晚7个语言类节目过审, 到微信春节定制红包封面。
可是在生活中, 我们却吐槽着“年味”正在渐渐消失。 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的“年”的样子?
是否记得那些穿着新衣裳、 冷的通红的小手里、 捏着的小小鞭炮、 口袋里有些水果糖、 在鞭炮声里跑来跑去的小孩?
那时候的年,是从春节开始一直到寒假结束, 直到你去了外地读书, 直到你去了外地工作, 离家越来越远, 春节也就慢慢的和其他的节假日并没什么不同, 你卸下学习工作带来的疲惫, 只想休息好这个假期,
却对回家这两个字慢慢的不那么看重。
也许有些人尚没有做到衣锦还乡, 也许是害怕亲戚的对比或者催婚, 也许是7天时间太短,来回路上耽搁太久, 也许还有些人,已经是无家可归。
这是许鞍华导演拍摄的一部支付宝的贺岁断片,名字是《七里地》。正是要过新年的时候,金士杰老爷子送儿子出国,送出村口的时候,没有嘱咐太多,让他“出去了就别总想着回来了”,没什么可以带走的,就带上这个吧,给了儿子一个福字,说:“福在哪家就在哪”。
好像我们的父母,在每一次假期过后,当我们又再踏上征程的时候,也都是嘴上这样硬气的吧,把所有的牵挂都放在心里。 这个世界上哪有不想孩子的父母,说不想的多半都是假的,都是故作坚强。只为了让你在远方不惦记着他们,可他们一直在惦记你。 有句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忙,压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讨厌形式感这种东西。挂不挂春联、灯笼;贴不贴福字、窗花都变得不重要了,或许是疲惫劳累的生活我们总想多偷一点闲暇给自己。生活确实应该简单点,回家确实应该简单点,我们有必要减少一些形式感的东西,但也仍然需要一些传统习俗带来的仪式感。比如春节。
曾经每到除夕红红火火的春晚,我们都开始跳跃式的看甚至不看了,娱乐的方式太多,打游戏刷微博刷各种社交类APP,过了那个穿新衣服就很开心的年纪,不开心的因素太多,再回不去那个无忧无虑的放个穗子箭就一帮小伙伴拍手哈哈大笑的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变迁、政策的改革(不鼓励燃放烟花爆竹),有些过去的习惯、习俗已经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父母也大都开明幽默的去体谅子女的生活习惯,他们试着尽量不去变成唠叨的父母,我们却变成了唠叨的子女,“爸爸少抽点烟少喝点酒对身体不好”“妈妈少打麻将多去跳舞锻炼身体”,不知不觉的角色慢慢的都在变化。
回头再看这部让人泪目的支付宝短片, 福在哪,家就在哪, 福在心里,家就在心里。 家就是福,福就是家。
最后, 送大家那句短片最后的那句话, 简单,却又温暖有力: 四海好大 欢迎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