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大邑县王泗镇灯笼社区7组玉米地首次发现疑似草地贪夜蛾危害。接到监测点上报后,局植保专家立即前往现场查看,当天通过喷洒专用药物,灾情得到控制。
8月13日,大邑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王泗镇政府组织周边种植业主召开草地贪夜蛾防治紧急会议,农业农村局植保专家现场进行技术讲解,要求继续做好排查工作,防止草地贪夜蛾暴发成灾。
草地贪夜蛾是什么
草地贪夜蛾起源于南美洲和中美洲。2016年,首次出现在尼日利亚,两年内入侵非洲 44个国家,2018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出预警。2019年1月11日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植保技术人员田间普查到幼虫危害玉米,经专家核实确认,草地贪夜蛾已入侵我国。 草地贪夜蛾也叫秋黏虫,与我国普遍发生的重大害虫普通粘虫(我们俗称的行军虫),从迁飞特征、群体扩展性、取食为害等特性的确类似。幼虫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根茎、生长点、果实等植物组织。 国外文献记载,草地贪夜蛾取食叶片可造成落叶,取食植物生长点造成植株死亡,以切根方式切断种苗和幼小植株的茎,钻入孕穗植物的穗中为害,取食番茄等植物花蕾,并钻入果实中。种群数量大时,幼虫如行军状,成群扩散。

如何识别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为全变态昆虫,个体发育要经过成虫、卵、幼虫、蛹四个虫态。
成虫:翅展32~40mm。雄虫前翅深棕色,具黑斑和浅色暗纹,翅痣呈明显的灰色尾状突出,这是该虫成虫区别于其他种类最明显的特征;雌虫前翅灰色至灰棕色。后翅灰白色,翅脉棕色并透明。雄虫外生殖器抱握瓣正方形,抱器末端的抱器缘刻缺。雌虫交配囊无交配片。
卵:卵呈圆顶型,直径0.4mm,高为0.3mm,卵上有鳞毛覆盖,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
幼虫:分6个龄期,个别有5个,体色和体长随龄期而变化。初孵时全身绿色,具黑线和斑点,头呈黑或橙色;生长时,或继续保持绿色,或变为浅黄色,并具黑色背中线和气门线。老熟幼虫多呈棕色,也有呈黑色或绿色的个体;体长35~50mm,头部呈黑色、棕色或者橙色;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各有一条黄色纵条纹,条纹外侧依次是黑色、黄色纵条纹;头部具黄白色倒Y型斑,黑色背毛片着生原生刚毛(每节背中线两侧有2根刚毛),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这是幼虫的主要辨识特征。

蛹:蛹呈椭圆形,红棕色,长14~18mm,宽4.5mm。老熟幼虫落到地上借用浅层(通常深度为2~8cm)的土壤做一个蛹室,形成土沙粒包裹的茧;亦可在为害寄主植物如玉米雌穗上化蛹。
目前,农业农村部全力阻截其蔓延危害,总体发生态势平稳。
如何防治
为确保有效防控草地贪夜蛾发生危害,根据各药剂的特性和国内外试验结果,以及当前在各地的田间实际防效,推荐农药品种的适宜用药剂量、使用时期、使用方法建议如下(见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