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例跨省转运心脏移植 56岁大邑男子重获“心”生】
成都大邑县56岁的罗大哥是一位患扩张性心脏病11年的病人,最近一年病情恶化。
11月10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的医护人员,远赴广州争分夺秒,带回来了一颗器官捐献者的心脏,这颗宝贵的心脏如今已经在罗大哥身体里跳动着了。
【新闻视频】 来源:四川电视台
11月13日上午11点多,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外科监护室,56岁的罗某在护士的帮助下,正小口小口地吃着苹果,隔着玻璃,他向红星新闻记者竖起象征“胜利”的大拇指。
3天前,一颗从广州某医院飞抵四川的心脏,顺利移植进罗某的胸腔中,顺利复跳。历时6小时4分钟,抢在了供体心脏最佳安全冷却血时间6小时的生命线上。
手术中
医院介绍,这也是四川省第一例,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供体从外地运输至成都进行的心脏移植手术。
6小时4分,是一个生命的离去,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扩张性心肌病 药物维持治疗10余年 现在坚持不住了
罗某是成都大邑人,今年56岁。2008年,罗某在当地医院确诊扩张性心肌病,医生告知他,生命可能维持不了5年。
“后来一直在我们医院进行药物治疗。”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黄克力介绍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内科、心衰中心,通过药物维持治疗效果较好,罗某的病情得以稳定。
但最近一年多,罗某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多次发生心脏功能衰竭,药物治疗效果差,“在我们心衰中心,可能住一次院,回去二三十天,又不行了,赶紧又来。”黄克力说,当时,医生判断,罗某的预期寿命不足1年。
连喘气呼吸都是困难的,更不要提走路、上楼。这样的患者,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心脏移植,成为最后一条可行的路。但心脏移植供体的获得,并非那么容易。“现在,每年全国的医院做心脏移植手术不超过300例,但是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超过10万。”黄克力说,缺少供体,很多患者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去世。
幸运的是,11月9日,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一颗器官捐献者的心脏,和罗某成功匹配。
生死速度的奔跑 6小时4分 一个生命的重新开始 “航空部门对器官移植运输非常支持,只要是运输需要,全程都是绿色通道。”黄克力说,他们带着运输箱一路狂奔,拼命想缩小任何一点时间延误。原计划11点10分起飞的航班,因为特殊突发情况,不得不延迟了10分钟起飞。“机组工作人员告诉我,除了空管部门协调特批航班最先插队起飞外,飞行路线也经临时申报,飞行的最短路线。”黄克力说。
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邓绍平介绍说,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最前沿、最重要的医疗技术,通过器官移植,是医疗临床上挽救患者生命的最后一个途径。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器官移植的医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覆盖面也很广。
但限制器官移植手术开展的关键因素,在于移植器官短缺。
黄克力也介绍说,心脏移植手术的难度,在心脏手术中并不算最难的,考验的是主刀医生的手术经验,又快又好又准,比如缝针,要保证一针都不出血。难点在于,每年中国开展的心脏移植手术不超过300例,但等待的患者,超过10万。肝、肾等器官移植,虽然数量上比心脏移植手术稍多,但从比例上说,移植器官的缺乏问题普遍存在。
邓绍平介绍说,现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也在积极开展相关项目的研究,例如异种移植方法解决器官短缺,目前正是四川省人民医院的重点项目。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实习生 许媛萍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