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含西岭千秋雪”是杜甫名句,西岭之美大家心领神会。说实话,每一次说到西岭雪山除了想到它的美,小编脑海中总是会萦绕着一种声音,而那种声音就是他们用熟悉的方言来传情达意的歌声——西岭山歌。
说到西岭山歌就情不自禁地想要唱出来,“西岭大山有山魂,西岭山水养山民山歌唱的是山魂声,山歌唱的是山民心”西岭山歌是西岭大山馥郁泥土芬芳的史诗,是研究川西民俗史难得的活化石。西岭山歌历史悠久,原始古朴,旋律流畅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以西100公里的西岭山区,以雪山脚下的西岭镇为山歌传唱中心,是大邑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西岭历史上曾为藏、羌、汉等民族共居之地,西岭山歌的旋律色彩、调式也包含了藏、羌、汉民歌的一些元素,色彩鲜明属民族调式。

西岭山歌可分为酒歌、山歌、情歌、劳动歌、风俗及仪式歌等,山歌的内容也很丰富,或赞扬大好河山歌唱爱情,或诙谐调侃醒世育人。 近日,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凡星点点》播出了节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岭山歌》摄制组用镜头带我们走进了“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源头——西岭镇,去聆听那一曲曲悠远迷人的乡音和一首首带着泥土芬芳的天籁山歌。
“西岭汉子名字多,有个名字叫背二哥。背粪上山忙农活竹子,背粮上山去挖药。背煤炭又背木货,翻夹金山还是当背二哥。草鞋烂了就打光脚,棕挎子垫背经得磨。打起拐还要拉扯索,拐钉子把石头钉满深窝窝。天大的苦情肩扛起,累了闷了就唱山歌。背二哥他背过我,我也背过背二哥。要问背二哥是哪一个,他就是我的情哥哥。”
山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诗经》中的“风”就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

1989年汇编“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大邑县文化局曾组织对西岭山歌进行搜集整理。 2006年,大邑县文体局、西岭镇曾举办西岭山歌节,搜集传统山歌60多首, 20多位西岭山歌传承人和200多名山歌爱好者参加。 2009年西岭山歌入选成都市第三批非遗名录。 2011年西岭山歌入选四川省第四批非遗名录。 2014年西岭山歌入选国家级第五批非遗名录。 2017年至今,大邑县文体旅局组织西岭山歌协会演出队每年节假日都在西岭雪山游客中心处实景演出。
如今,西岭山歌已经成了 大邑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小编了解到,目前西岭山歌可以归纳为五种调门。最古老的是“老调”,一般人都会唱但是给人感觉像哭腔,主要用于保留和保护。“大调”加入了美化的因素,适宜于广场演出;后来,发掘收集过程中发现“呀妹儿调”——“牛背不生马背毛,呀妹儿”;最流行的是“吆噢调”,是拉木头、喊号子演变来的,之外,还有唱法多样的“小调”。
▲西岭山歌——山民劳作的表演场景,每一曲山歌都是一个故事,在生活中产生、在劳动中存在,这样原汁原味的民歌,它代表着山民之心,也是山音之魂。
但无论怎样的调式,西岭山歌总是与那里的高山流水、蛙鸣蝉噪融为一体,成为回荡在西岭群山之间的亘古天籁。 来源:今日大邑 |